训练的效应: 和任务证据*
王 岩 辛婷婷 刘兴华 张 韵 卢焕华 翟彦斌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 北京市“学习与”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8)
摘要研究显示正念训练对心理认知和健康有改善作用, 但少有研究用认知实验进行检验并探讨心理机制, 本研究将正常成人分为正念(训练)和对照组(等待)、使用Stroop 任务和前瞻记忆任务, 进行前、后测考察。结果发现, 两种任务正念组后测反应时均低于前测, 且不一致条件下更显著, 对照组无差异。对前瞻记忆前后进行中任务的差值进行前、后测比较发现, 对照组后测显著小于前测, 正念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正念训练促进了Stroop 和前瞻记忆任务的完成, 起到了抗自动化干扰、及阻止随任务熟悉加工更为自动化的作用。
关键词 正念训练; 去自动化; ; Stroop 任务; 前瞻记忆
分类号 B842; R395
1 前言
正念训练(Mindfulness meditation practices,MMPs), 是一种特殊的冥想练习, 强调以非判断和不反应的方式拓展注意, 从而使人对此时此刻的感觉、想法和体验有更多的觉知(Goleman,1988)。正念强调的不是传统的集中注意在单一刺激物上, 而是对当前时刻的开放的监控(Baer,2003), 所以, 正念训练是一种对传统的集中注意冥想的扩展训练(Lutz, Slagter, Dunne, & Davidson,2008)。
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三浪潮, 正念训练得到了日益增长的关注。临床研究表明, 正念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健康水平, 降低酒精和药物滥用(Bowenet al., 2006), 降血压(Ditto, Eclache, & Goldman,2006; Zeidan, Johnson, Gordon, & Goolkasian, 2010),减少失眠(Ong, Shapiro, & Manber, 2008), 降低临床、状和复发(Brown, Davis, LaRocco,& Strasburger, 2010; Sears & Kraus, 2009; Toneatto& Nguyen, 2007), 而且对罹患各种慢性疼痛的病人(Kabat-Zinn, Lipworth, & Burney, 1985; Sagula,2000; Zeidan, Gordon, Merchant, & Goolkasian,2010), 甚至对癌症患者也有帮助(Carlson &Garland, 2005)。大量研究肯定了正念训练的作用,但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多为现象学的调查, 进行认知心理机制研究的则不多见。本研究即使用认知实验检验正念训练的效果, 探察其心理机制, 为临床应用和心理学干预提供证据支持。
关于冥想的心理机制, 比较的假说认为冥想可以导致认知行为习惯化倾向的降低, 即去自动化(Deautomatization) (Deikman, 1963, 2000) 。Deikman (1963)认为冥想可产生去自动化作用, 自动化是指伴随着行为的不断重复, 指导行为的内部步骤从层面的消失。而去自动化则恰恰相反,是对行为的内部步骤重新获得注意和觉察。可以看出, 自动化和去自动化的过程中, 注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念训练作为冥想训练的一种, 应该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从其含义来看, 正念与生物反馈和放松等其他自律技术相似, 都包含了对注意的有意识的控制。也就是说, 正念训练实际上强调的是对认知或注意的训练(Kabat-Zinn, 2003), 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练习者的控制功能, 包括保持注意、抑制干扰等能力(Ivanovski & Malhi, 2007)。所以, 本研究目的即考察正念训练是否可以产生去自动化作用。
有研究使用认知行为范式如Stroop 任务, 发现冥想具有去自动化作用。在Stroop 任务中(Lindsay& Jacoby, 1994), 要求被试对词的颜色进行命名,而与此同时, 即使不去注意词的含义, 词义本身也会对颜色命名产生或者促进(当词义与颜色一致时)或者干扰(当词义与颜色不一致时)的作用, 这种情况下, 颜色命名为控制加工, 而词义命名为自动加工。习惯化/自动化在此表现为词义命名对颜色命名的干扰, 也就是自动加工对控制加工的干扰, 即Stroop 效应。如果冥想或者正念训练能够去自动化,那么, 我们期待这种干扰的减小, 可表现为Stroop效应的减少, 也可表现为不一致条件下的成绩提高,比如反应时加快。Moore 和 Malinowski (2009)的研究发现, 相对于对照组, 冥想训练者Stroop 任务的错误率随冥想训练程度的增加呈负相关趋势, 说明冥想训练提高了被试完成Stroop 任务的能力, 去自动化作用增强。再如Wenk-Sormaz (2005)使用Stroop 任务发现, 参加冥想练习可导致Stroop 干扰效应较对照组降低, 说明训练者有更强的抗自动化干扰的能力。
以上两项研究均考察的是冥想训练, 目前用Stroop 任务针对正念训练进行的研究报道仅见一项,却未发现阳性结果, 如Anderson 等人(Anderson,Lau, Segal, & Bishop, 2007)使用标准Stroop 任务及情绪Stroop 任务, 却未发现正念训练后Stroop 效应的降低。而前述两项考察冥想训练的研究中, Moore和Malinowski (2009)的被试是寺庙里的僧人, 且此研究测试方法为纸面测验采集正确率, 缺乏反应时的报告。Wenk-Sormaz (2005)虽然使用了正常人作为被试, 也使用了标准的Stroop 任务, 但只报告了后测条件下两组对照, 并未进行训练前后测的比较,数据收集的不够全面。
考虑到相关研究较少且结果不尽一致的情况,我们在经典的Stroop 任务基础上, 引入另外一个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或都存在的任务——前瞻性记忆任务。用这两个任务一同来考察正念训练前后被试认知能力的变化, 以及自动化加工的情况, 对正念训练的去自动化效应进行检验。目前, 尚未见到正念训练的前瞻记忆研究报告。
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PM)指的是对于将来的计划或意图的记忆, 包括一系列加工阶段:形成计划、保持计划、在适当的时候执行计划,以及评价执行结果等(Ellis, 1996)。任务范式一般为在当前正在进行的任务(ongoing task)中插入一个另外的任务, 考察被试完成两种任务的情况。前瞻性记忆任务需要被试从正在进行的任务定向到新出现的任务上, 那么这个过程是自动加工, 还是策略控制加工呢, 需要消耗认知资源吗? 对其机制的考察, 可采用前瞻记忆任务前的进行中任务反应时、前瞻记忆任务后的进行中任务反应时进行对比的方法进行, 两个时段的主要不同在于前段被试需要记得完成前瞻性记忆任务, 而后段没有, 所以,若前段与后段反应时差值大于零, 则可认为对前瞻记忆的加工使用了策略控制加工, 否则则认为是自动加工(McDaniel, Guynn, Einstein, & Breneiser,2004; Reynolds, West, & Braver, 2009; Smith,2003)。也就是说, 如果前瞻记忆任务前的进行中任务反应时与前瞻记忆任务后的反应时的差值增大,可以认为前瞻性记忆任务的策略控制加工成分增加, 自动加工成分减少; 反之, 前瞻记忆任务前的进行中任务反应时、与前瞻记忆任务后的反应时差值减小, 则说明前瞻性记忆任务的自动加工成分增多, 策略控制加工成分减少。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两个时段的差值的变化情况, 来考察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成分的变化, 推断前瞻记忆加工的机制。
综上, 本研究采用经典的Stroop 任务作为进行中任务, 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颜色反应作为前瞻性记忆任务, 以此考察训练前后正念组与对照组的行为反应。无论正念组还是对照组, 均使用大学生被试, 此前未参加过类似训练。实验采用前测和后测, 间隔2 个月左右。两组不同之处仅在于正念组参与了8 周的正念训练, 而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心理学训练。